导航菜单

新医科建设须强化“五个结合”

新医科建设须强化“五个结合”

加强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医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新医科建设,应注重强化“五个结合”。

强化基础与临床结合

强化基础与临床的结合要打通路径,深化校本部各学院和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例如探索在校内相互聘用在编在岗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人才使用效益,提升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教学科研及临床诊疗水平,打破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张皮”的状况。

强化基础与临床的结合要推动实施以知识整合为抓手的医学课程新模式。目前,福建医科大学正在大力实施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建立起了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通过建设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库等系列措施,由点到面构建从基础到临床的课程整合新模式。

强化基础与临床的结合要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环境。基础医学研究是原始创新,是解决一切临床应用问题的原始动力。在新医科建设思路的指引下,福建医科大学探索打破学科壁垒,以重大项目为纽带,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设立跨学科研究的神经科学研究院,建立有利于师资跨学科聘任、人才跨学科培养、资源跨学科共享的制度环境。加强医研协调攻关,提高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水平。2016年以来,组织各附属医院自筹经费近1.6亿元,与福建省科技厅联合建立了科技创新联合资金,有效提升了附属医院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医理结合

科学思维是医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强化医理结合的落脚点,是要培育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全面组织修订现行的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建设理学类课程,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突出医学特点,整合、修订理学类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虽然当前医学课程设置中已有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学类课程,但学生常常感到“学而无用”,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运用于将来所从事的医疗职业中。因此推进医理结合,既要让医学生掌握理学的经典知识,更要从医学的特殊性出发,建构对医学生职业发展真正有用的理学知识体系。

在具体做法上,医学院校要更加重视理学类课程建设,从整合优化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入手,更好地发挥理学学科、理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例如,可以在医学院校相关学院中成立数理系,专门负责全校特别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数理化教育。福建医科大学近年来下大力气支持理学学科建设,推动化学与药学交叉融合,成立了福建省新药研发中心,为全省医药产业提供源头创新、技术支撑,并提供新药注册规范化研究的“一站式”技术服务平台。2021年7月,学校化学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

强化医工结合

当前,人工智能医疗、生物材料与3D打印、精准微创手术机器人、智能康养、医院自动化服务等已成为医工交叉融合的热点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许多医学院校都已嗅到先机,在新医科建设中将医工交叉融合作为重点领域。

围绕新医科建设,要大胆探索建设“医学+X”专业。在笔者的理解中,智能时代即将到来,医学与生物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结合,将会激发出无限潜力。同时掌握现代医学与新兴工程技术的智能医学工程人才,无疑是未来医疗领域的紧缺人才。2020年,福建医科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目的就是瞄准“健康中国2030”战略,培养同时具备医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积极推进成果有效转化、规模应用,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强化医企结合

加强医企结合要在科技创新合作上下功夫。“工业母机”近来成为一个热门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设备依赖进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学研究与企业开发脱节。加强医企结合能够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建立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满足临床实际需求的医疗产业体系。

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推进实施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加强肿瘤免疫创新药物研发体系的基础建设,扩大与区域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强化医文结合

加强医文结合,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注重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在塑造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上下功夫,构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体系。

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学技能,还要兼备敬畏生命、关爱他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医学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要求,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作者:陈晓春,系福建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新医科建设工作组成员)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1-11-15

相关推荐: